很多人对读书不知味出自哪首诗,读书不知味不是很了解那具体是什么情况呢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吧!
1、意思:提醒人们读书要求理解透彻,切莫囫囵吞枣。
2、出处:出自清代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卷10。
3、原文节选:读书不知味,不如束高阁。
4、蠹鱼尔何如,终日食糟粕。
5、白话译文:读书不了解它的真实性,最好把书放在书架上。
6、那些只看死的书呢 , 你们不过是整天在吞食那些无用的糟粕罢了。
7、扩展资料《随园诗话》是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。
8、是一部有为之作,有其很强的针对性。
9、《随园诗话》所论及的,从诗人的先天资质,到后天的品德修养、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。
10、从写景、言情,到咏物、咏史;从立意构思,到谋篇炼句。
11、从辞采、韵律,到比兴、寄托、自然、空灵、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,以及诗的修改、诗的鉴赏、诗的编选,乃至诗话的撰写,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,可谓无所不包了。
12、内容简介:《随园诗话》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。
13、其体制为分条排列,每条或述一评,或记一事,或采一诗(或数诗),乃随笔式。
14、本书的编撰,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,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沈德潜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风气。
15、本书于作者辞官后开始编撰,正编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(1790),由毕沅等资助付梓。
16、补遗则写至作者病故为止,成书于嘉庆年间。
17、核心价值:《随园诗话》主要价值在于其所阐述的性灵说诗论。
18、其涵义是从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,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备真情、个性、诗才三方面要素。
19、性灵说的真情论主张:一、真情乃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,所谓“诗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也”(卷三),“赤子之心”即性灵、真情。
20、二、真情是诗歌所表现的主要内容,所谓“自《三百篇》至今日,凡诗之传者,都是性灵,不关堆垛”(卷五)。
21、三、以真情感人是诗的主要审美功能,所谓“圣人称:‘诗可以兴’,以其最易感人也”(卷十),此论乃针砭沈德潜的“诗教”说。
22、作者简介:袁枚(1716年3月25日-1798年1月3日),字子才,号简斋,晚年自号仓山居士、随园主人、随园老人。
23、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祖籍浙江慈溪。
24、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、散文家、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。
25、袁枚倡导“性灵说”,与赵翼、蒋士铨合称为“乾嘉三大家”(或江右三大家),又与赵翼、张问陶并称“性灵派三大家”,为“清代骈文八大家”之一。
26、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,时称“南袁北纪”。
27、主要传世的著作有《小仓山房文集》、《随园诗话》及《补遗》,《随园食单》、《子不语》、《续子不语》等。
28、散文代表作《祭妹文》,哀婉真挚,流传久远,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《祭十二郎文》并提。
29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随园诗话“读书不知味,不如束高阁”的意思是:读书而不懂书中阐述的事理,还不如把书收起来放入高阁。
30、出处:清代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卷10原文:读书不知味,不如束高阁。
31、蠹鱼尔何如,终日食糟粕。
32、译文:读书而不懂其中的道理,还不如把书束之高阁。
33、那些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你们怎么样?你们不过是整天在吞食那些无用的糟粕罢了。
34、注释:味:指滋味,代指书中阐述的事理。
35、蠹鱼:又称衣鱼,学名叫蟫,一种寄生在书中或衣服里的蛀虫,古人常用来称呼那些死啃书本的书呆子。
36、“读书不知味,不如束高阁”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,切莫囫囵吞。
37、扩展资料袁枚(1716年3月25日-1798年1月3日),字子才,号简斋,晚年自号仓山居士、随园主人、随园老人。
38、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祖籍浙江慈溪。
39、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、散文家、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。
40、袁枚倡导“性灵说”,与赵翼、蒋士铨合称为“乾嘉三大家”(或江右三大家),又与赵翼、张问陶并称“性灵派三大家”,为“清代骈文八大家”之一。
41、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,时称“南袁北纪”。
42、主要传世的著作有《小仓山房文集》、《随园诗话》及《补遗》,《随园食单》、《子不语》、《续子不语》等。
43、散文代表作《祭妹文》,哀婉真挚,流传久远,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《祭十二郎文》并提。
44、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读书诗,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,切莫囫囵吞枣。
45、全文: 读书不知味,不如束高阁。
46、蠹鱼尔何如,终日食糟粕。
47、大意: 读书而不懂其中的道理(味指滋味,代指书中阐述的事理),还不如把书束之高阁。
48、那些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你们怎么样(蠹鱼:又称衣鱼,学名叫蟫,一种寄生在书中或衣服里的蛀虫,古人常用来称呼那些死啃书本的书呆子)?你们不过是整天在吞食那些无用的糟粕罢了。
49、居然没有一个回答准确的!这首诗作者不是袁枚,而是袁枚引用费榆村的一首诗。
50、正确的原文是:读书不知味,不如束高阁;蠹鱼尔何知,终日会糟粕。
51、意思是:读书不知道其中的味道,不如把书放在高高的阁楼上置之不理,你们蛀虫知道什么,整天就跟无用的糟粕打交道。
52、读书不知味,不如束高阁。
本文【读书不知味出自哪首诗(读书不知味)】到此讲解完毕了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